「風險」是「機率」,即(1)*(2)=風險,亦為「可能性」*「衝擊」
(1)「威脅」利用「脆弱性(弱點)」的「可能性」
(2)「資訊資產」受到「衝擊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風險管理流程

STEP 1: 全景建立
1-1.定義「風險評估準則」、「衝擊準則」及「風險接受準則」此3個準則
1-2.界定風險評鑑「範圍」
1-3.成立風險評鑑「組職」(確認角色與責任)

STEP 2: 風險評鑑,即判斷「風險程度」,參考【STEP 1:全景建立】的「風險評估準則」,決定風險處理之先後順序;風險評鑑做法有兩種(1)高階風險評鑑作法(2)詳細風險評鑑作法
2-1.風險識別
2-2.風險分析
2-3.風險評估

STEP 3: 風險處理,參考【STEP 1:全景建立】的「衝擊準則」

STEP 4: 風險接受,參考【STEP 1:全景建立】的「風險接受準則」,決定風險處理範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風險評鑑(1)高階風險評鑑作法,依「資通安全責任等級分級辦法」執行

輸入:資通系統(1)設定影響構面等級(CIA法律遵循性4大構面,各個構面分為普中高3個等級)→(2)識別業務屬性(行政類OR業務類)檢視安全等級(3)設定資通系統等安全等級輸出:資通系統安全等級


風險評鑑法(2)詳細風險評鑑作法

風險識別
1.資產識別
2.威脅與脆弱性識別
3.現有控制措施識別
4.後果識別:事件發生後,對資訊及資通訊資產CIA的破壞,進而對組織造成衝擊的嚴重性,以普中高3個等級表示。(普=1、中=2、高=3)

風險分析
5.後果評鑑:對「4.後果識別」普、中、高3個等級取最大值或相加或相乘。(資訊及資通系統資產價值評定方式)
6.事件可能性評鑑:威脅發生之可能性(參考過去發生的頻率)、弱點被利用之容易程度。
7.決定風險等級,例如風險值區間1~6為普、風險值區間7~12為中、風險值區間13~27為高,此項則在「衝擊準則」定義。

風險評估
8.決定風險可接受等級,例如「風險接受準則」定義可接受風險等級為風險值小於15,那麼風險值大於等於15者均要控管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風險處理」的目的為降低風險

1.風險修改(風險降低):施行、移除或改變控制措施、修訂或降低風險等級
2.風險保留(風險接受):沒有實作額外的控制措施,風險沒有被改變
3.風險避免(風險降低):找出適合的控制措施,避免風險發生,例如對社交工程攻擊,強化員工認知訓練與宣導。
4.風險分擔(風險轉移):降低損失,並無降低風險,例如保險或外包。

「風險處理」後的風險為「剩餘風險」,沒有被評估到的風險也是「剩餘風險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no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