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為養家活口,每天打著三份零工的他,偶然地去親戚主持的廟宇法會裡充當一個假和尚、賺些外快,卻讓他發現了另一個自我。當現實生活的壓力與打擊逼得方泉幾乎絕望的時候,佛門淨地成了方泉逃離挫折與尋找平靜的避風港。他開始過上了僧人生活和現實生活交替的日子,逐漸喜歡上念經、打坐的生活。直到接收一座寺廟,成為住持,方泉萌生要擴大寺廟規模的雄心,然而這樣,他就得真的出家,割捨掉妻兒的重重牽絆。
《出家》這本小說藉著宗教講了一個世俗的故事。寫的是主人公方泉的漫漫出家路,幾番曲折,且多有反覆。他從初探佛門的悸動,到識破了帶他進入佛教世界的親戚,原來只是將寺廟當作賺錢的事業,到最後他擁有了自己的寺廟,並打算要實現他夢中的宏偉藍圖……方泉不斷地在出家與回家之間擺盪。
因為世俗的某個觸動,讓他想要出家;而他做的每一個選擇,又都是為了世俗的家。“
以上是書摘。
--
剛開始,方泉是一個將「家」擺在第一順位的人。
方泉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,每天天還沒亮就出門送牛奶、送報紙,早上工作完成後便回家補眠及吃飯,下午又繼續到外邊騎三輪車載客。
生活已經有些吃緊的方泉,仍接二連三地有了第二個、第三個孩子,剛開始雖有添丁的喜悅(這時可以這麼形容方泉:起得比雞早,睡得比狗晚,差一點就崩潰);為了多賺點錢,方泉偶爾會剔成光頭做和尚,到法會會場扮演樂眾(做空班),賺錢貼補家用。
逐漸地,方泉累了,方泉開始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待著,久而久之,方泉便不想(敢)面對妻子(現實),方泉與秀珍(方泉的妻子)又都是不把心理話說出來的性格,夫妻間的溝通更差了。
因緣際會之下,在某會場,方泉認識了山前庵的庵主慧明,慧明表示要回故鄉,再也不回來了,慧明便將山前庵交給方泉。此後,擁有自己寺廟的方泉便開始專注廟中事務,與家人漸行漸遠。
故事的最後,方泉和秀珍說當和尚能賺很多很多錢,自己都是為了這個家,最後方泉逃避出家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