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沒有人能真的捨下所有人的期待,在乎別人的眼光或期待並不可怕,真正可惜的是過於絕對地認為這樣是不好的、不對的。那會帶著自己走向極端。當社會過於提倡做自己的時候,我們會忘了,有時候,些微的退讓是讓自己能夠去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。……沒有人是足夠的。我們努力的目標,除了盡可能以改變自己去消弭這種不完美帶來的自卑感以外,同時更要試著將這種不夠完美的狀態視為正常。我們常常會以為當自己解決了某個煩惱,一切的煩惱就都會被解決。事實是,擁有煩惱、擁有不完美的生活、不完美的身體,這是很平常的事。

二常公園.png

三個自卑的女生住在一間公寓,分別是幸子安楊思之艾瑪(真名:蘇緣)。
楊思之是個很漂亮的也很喜歡送人禮物的女生,在網路上有一票粉絲,幸子安艾瑪下意識有點嫉妒楊思之
楊思之的母親是小三,楊思之不喜歡自己,認為別人也討厭自己,楊思之經常是完全接受別人的觀點在行動。

對於漂亮的楊思之

艾瑪屬於模仿型,例如:買了一雙跟楊思之門簾、鞋櫃一樣的鵝黃色的鞋。
幸子安屬於唱反調型,例如:楊思之在社群網站po某家的蛋糕好吃,幸子安就會故意在下面留言說不好吃(雖然心底覺得好吃)。

幸子安是《二常公園》的主角,因為艾瑪幸子安發現自己患有「布偶症」(知道自己患有布偶症的人,才看得見別人有沒有患有布偶症;布偶症是逐漸忘記自己最初的模樣的失調過程),然後幸子安發現楊思之的布偶症非常嚴重,故事的最後,幸子安的布偶症漸漸治癒。

或許是《二常公園》沒有吸引自己的角色,所以《二常公園》對自己而言不是一部好看的小說,倒像是心理諮商類的散文(但以小說的方式呈現),不過,個人倒是蠻同意某些觀點:
「……也許大人才會看起來都不快樂,因為他們都捨去喜歡的事情,選擇去賺錢了。」
「……這些看似都是小事,但久了就會累積成大事。人們總是在大事發生之後才開始找原因,哪裡找得到呢,誰的生活裡沒有千萬個小事,千萬種原因。」
「……把人分成極端的兩群人,比較方便評斷善惡阿……在兩瑞中間就有矛盾的可能,但人們通常不喜歡處理矛盾,因為會誤以為當自己打開心胸去理解對方,必須要捨棄自己原有的立場。所以多數的理解都是帶著防備與『我要改變你』、『我要說服你』的前提的。」
「……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,我們都有權利選擇要不要留在自己身上。並不是所有的贊美都要照單全收,也不是所有的批評都沒有意義。……如果我們忘了自己其實擁有這些讚美或是批評的去留選擇權,我們就只能不斷地以他人的眼光來評價自己,而為了讓自己不要有被批評的受傷感,我們會因此陷入依賴他人眼光而活的惡性循環。」

布偶症這個詞是作者自創的,作者在與朋友談話時,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地在「在乎的是誰的感受,而忘記將自己納入思考」(在乎別人的眼光),所以作者驚覺原來自己在做決定的時候,已經有一股被莫名支配的感覺,像一個布偶。

不過終歸還是「資源有限,慾望無窮」的問題(資源可以是時間、金錢、流量、人氣……),像是去服飾店買一款短裙,短裙有淺色條紋及深色條紋這2種款式,在這樣的情況下,總會問朋友意見:淺色條紋還是深色條紋好看?朋友的意見可能會左右自己最後購買的結果,但是,如果錢夠多的話,就直接包色了。(笑)

東西都會被評價(比較),更何況是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inoa 的頭像
    Rinoa

    褪色的世界.斑剝的記憶

    Rino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